9月24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介绍济宁市在推动空气质量改善、致力绿色发展方面的工作举措和显著成就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 剑,山东省济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 袁 飞,济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四级高级主办 姚 晔,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三级主任科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宁市坚持以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聚焦重点行业企业,综合运用政策配套、资金支持、技术帮扶等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专家支撑、企业升级、环境改善的济宁大气治理模式,有力带动了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业务水平提升,助推重点行业企业治污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以下围绕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采取的工作举措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进行介绍。 一、抢抓资金政策红利,支持企业提标改造。近年来,济宁市牢牢把握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政策导向,持续指导帮扶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积极申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治污设施提标改造,为对标先进的优秀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解难纾困。五年来,济宁市成功入库并高质量实施了120个工业企业治理类项目,重点行业企业获得专项资金全省第二。一是广泛宣传动员。通过微信公众号、新闻发布会、“政风行风”热线、惠企政策宣讲、企业家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资金政策,精准识别需要提标改造和资金支持的企业,面对面充分沟通,让企业了解治污项目的谋划实施对改善企业员工生产生活环境、获得更高环保绩效评级、提高行业竞争力等方面会产生的深远意义和价值。二是靠上指导帮扶。市生态环境局委托权威重点行业治污专家为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为企业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指导帮扶,切实提高项目实施方案质量,提高项目入库成功率。三是发挥资金绩效。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全流程监管项目实施。严格鉴别企业入库资格,把好入库关口。严格监督资金规范使用,对支持资金项目开展后评估,重点对资金使用、改造进度、绩效目标实现等方面进行日常监管和督导调度。 二、把握绩效评级机遇,助力企业提档升级。近年来,济宁市深刻认识到企业治污水平提档升级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绩效评级政策机遇,深入实施“争A创B”行动,坚持给重点行业企业送政策、送帮扶、送资金,助力企业对标先进,提升等级,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改善、效益提升多赢。目前,全市共有A级企业10家,B级企业55家,引领性企业78家,高绩效水平企业数量全省第一。一是坚持送政策,多措并举确保政策宣传到位。多渠道、多维度、多领域宣讲培训绩效评级政策,确保企业真正理解、充分认识和享受到绩效提级能够带来的红利。利用评级政策“明白纸”、“线上+线下”培训会议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宣传,在全市重点行业内逐步形成了知政策、明益处、争评级的浓厚氛围。二是坚持抓帮扶,手把手助力企业把握标准提高效率。坚持依托权威专家、带本地队伍、促企业提标的工作思路,每年全面摸排有提级意愿的企业底数,累计邀请国家、省级20余名行业专家现场帮扶企业280家次,指导企业对标技术指南,找准差距短板,针对性开展提标改造。 三、搭建多方共赢平台,企业运输降本增效。针对重点行业清洁运输工作,济宁市创新“政银保企”协同体系,企业电动重卡清洁运输跑出“加速度”,今年1-8月,全市116家重点行业企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量达4114.48万吨,清洁运输比例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新增新能源电动重卡998辆,同比增长616.76%。一是政府引领破局,筑牢攻坚“压舱石”。聚焦电动重卡适用性等社会关切问题,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多维度性能分析,为电动重卡推广提供决策依据。构建“政银保企”对接平台,汇聚4家金融机构、2家保险公司、2家电动重卡生产企业、1家新能源电动重卡租赁企业资源优势,形成协同推进格局。开展 “清洁运输政策包” 系列宣传,分7期详解信贷支持、车企优惠、租赁合作等政策。二是金融政策赋能,激活升级“动力源”。推动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打造“低首付、高额度、低利率、长周期”专项贷款,提供特色化一揽子金融服务,精准匹配企业转型资金需求。开辟 “绿色通道”,给予授信倾斜,累计提供3亿元贷款支持额度。三是保险护航兜底,织密前行“保障网”。组织有承保意愿的保险机构召开座谈会,推动车险定价更加精准科学,优化承保流程,降低企业投保成本。推动保险机构、车辆生产和销售企业在配件价格、出险数据等方面的实时互通,有效降低理赔成本。探索“车电分离”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快速报价、在线投保,大幅提升服务效能。四是企业协同发力,点燃转型“新引擎”。多家车企针对不同行业领域运输场景需求,制定“一对一”解决方案,推出“定制化车型库”,解决企业 “转型焦虑”。新能源租赁企业实行“零首付+代建桩”模式,目前战略签约电动重卡3000辆,投入使用630辆,建设充电场站17处、充电桩174台、充电枪348台。各重点企业借助政策红利,通过购买、租赁、外协等方式加速电动重卡替代,运输环节真正实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