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县(市、区)动态
济宁市兖州区三频共振奏响服务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新乐章
发布日期:2025-11-14 17:21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济宁市兖州区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美丽兖州建设稳步推进。

一、多维提升强本领,淬炼队伍强素质。一是学业务,提能力。持续锻造“政治强、作风硬、本领高”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搭建集业务学习、技能培训、经验交流于一体的学习平台,内容不仅涵盖各科室(单位)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及工作流程,还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政策法规解读以及其他与生态环境工作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强化环保干部业务本领、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激发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实干奋进、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二是重服务,转作风。聚焦执法、审批、环境管理等重点任务,把课堂内容和业务实践相结合,通过现场教学、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及经验总结分享,指导全系统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监管方式和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探索实行预约式执法帮扶新模式,切实将主动服务打造成生态环境系统亮点名片。三是建新功,促发展。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聚焦臭氧管控、企业绩效评级、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当前治理重点,坚持“一线工作法”,集中力量开展大气帮扶行动,深入一线督导落实,发现解决实际问题,更加精准、高效防控,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今年1-9月份,PM2.5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6%;优良天数比例70.7%,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二、精准服务有速度,靶向施策助发展。一是聚焦发展“提速键”,全力保障项目落地。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主动靠前服务,树立有解思维,坚决落实好惠企助企政策措施,持续强化重大项目环境要素保障,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统筹使用管理,建立环评服务重点项目台账,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将审批时限压缩到三个工作日,没有一个高质量发展项目因环评问题迟滞落地,为企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有力保障了太阳纸业、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的指标需求。今年以来,共完成建设项目总量确认45件,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8个,企业自主登记表备案112个。二是按下“通关快进键”,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全力助推企业积极开展“争A创B”绩效评级工作,为解决绩效评级现场复核达标“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一线工作法,持续开展现场指导帮扶,以铸造、制药、焦化、水泥等行业企业为重点,进而补链延链强链,实现跨越攀登发展。今年以来,累计现场帮扶企业82家次,19家企业获批高绩效水平企业,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助推企业优质高效发展。三是开通“快速通道”,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健全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以护航重点项目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力点,通过12345热线、信访举报、现场座谈等方式高效、便捷受理诉求,加强对诉求的分析研判,按照简单诉求归口办、一般诉求限时办、重难点诉求会诊办原则分类分级办理,办结一件、销号一件,今年以来,妥善办理各类生态环境信访件197件,办结满意率达到100%。

三、亲情执法有温度,涉企执法更透明。一是科技执法强效能。强化科技赋能,依托“鲁执法”平台和智慧监管系统,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总抓手,坚持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强化“线上+线下”两个现场的应用,持续扩大非现场执法占比,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45%。推行差异化监管,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已惠及企业22家,强化精准执法,提升执法质效,切实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现场检查次数逐年降低,由2021年600余次减少至2025年160余次。二是联动执法助监管。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行“入企审批”“入企扫码”制度,建立“科室、站、队”联动监督机制,通过到企业“项对项”梳理方案、“面对面”交流诉求,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开展建设项目和矿井企业帮扶活动,第三方机动车检验机构及重型柴油货车等移动源帮扶检查,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造假行为,今年以来,检查重型柴油货车928辆次,检查企业301家(次),共计处罚160余万元。三是普法润企促发展。坚持执法监管与普法服务并重,将法治宣传教育深度融入执法全过程,精准助力企业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日常检查中同步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敢于动真碰硬,持续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今年以来,成功开展“圆桌会议”2次、“点单式执法”10次,精准覆盖企业30余家次,累计解决企业在环境管理中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25个,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