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委区政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兖州落地见效。
今年1-10月份,兖州区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全市并列排名第1;泗河南大桥、洸府河东石佛和蓼沟河327边沟3个考核断面年均值均达到水质目标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成功申报全省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2023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了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兖州区被正式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高位部署、强力推进。兖州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济宁兖州区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和济宁市兖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全面落实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要求,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及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纳入区委、区政府理论学习计划,在党校、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培训。制定出台《济宁市兖州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济宁市兖州区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济宁市兖州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济宁市兖州区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济宁市兖州区2023年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环保工作,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多次组织召开环保专题会议,安排落实环保工作任务。持续压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要求,按照《济宁市兖州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属地管理、部门监管的环保工作格局,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办法,加大对环保工作的督导检查和问责力度,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严肃追责问责,不断健全完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和污染防治推进措施,全区上下团结一致、科学治理,精准施策、持续加力,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提高站位,压实责任。兖州区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过程,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全面彻底抓好问题整改,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污染防治工作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兖州区委区政府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委部署要求上来,坚定贯彻到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压实整改责任,深入细致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强化督导检查,严肃追责问责,确保问题整改清仓见底。时刻绷紧生态环保这根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紧紧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坚决守好生态环保红线、底线、生命线。各企业主动承担起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高标准配套建设环保设施,依法依规进行项目建设、生产运营和达标排放,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兼顾,科学整改。兖州区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契机,全力抓好环境问题整改,明确重点、立行立改,不折不扣抓好各级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整治,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制定书面整改计划,科学务实推进整治工作,实行“发现、反馈、整改、销号”闭环管理,确保问题见底清零。各乡镇和部门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认真履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全面抓好本乡镇、本部门环境问题整改。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协作配合,注重上下联动,坚持多措并举,共同抓好整改工作。对难度较大、情况复杂的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必要时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确保环保问题得到有效整改解决。各督导牵头单位切实承担起指导协调、督促落实的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实化整改举措,切实抓好问题整改。区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责任清单和调度机制,层层传导工作压力,确保整改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整改有成效,确保按期限、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同时强化日常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批漏洞,促进环境保护“常”防“长”治。
生态优先,绿色铸魂。兖州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二产特别是传统产业占比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全区上下常抓不懈的努力,生态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840亩,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治理采煤塌陷地5120亩,完成更新造林413亩。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提高,加快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十四五”以来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7.7%;淘汰关停燃煤机组4台、装机容量3.4万千瓦;完成30多公里热源替代改造;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长期稳定在90%以上,提前完成省定目标。获批全省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总数位居全市第1,兖州工业园区被命名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强化建筑工地扬尘管控,严格落实8个100%治理措施。累计改造合流道路61.86公里,今年高标准完成39个合流制小区改造。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环境隐患排查,整治问题1万余个。花海彩田、青莲公园、马桥湿地、牛楼小镇、大禹公园等重点项目投入运行,在全市率先实现泗河主河流域全域开发,泗河水利风景区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