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新闻头条
中环报攻坚版头条:一船渔火穿南北 两岸桑田秀齐鲁
发布日期:2022-10-11 16:01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10月10日,中国环境报攻坚版头条报道:山东省围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修复,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治理,流域环境持续改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大运河舒展山东生态新画卷。全文内容如下:

 今年4月,随着一声“开闸放水”的吆喝,汩汩的大运河水从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水利枢纽缓缓流出。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杭大运河,在等待了一个世纪后,终于首次迎来全线通水。
 多年来,山东省围绕大运河的保护与修复,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治理,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推动流域环境持续改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截污控源,重现碧水扬波

 在大运河畔南旺闸口,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汶上县分局局长李伟向记者介绍起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大运河自苏鲁交界处的陶沟河口进入山东,纵穿济宁、泰安、聊城、德州等5市,在山东省境内全长643公里。
 聚焦大运河生态保护,枣庄市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落实“三个全面管控”,即全面管控重点排污单位,引导全市187家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全面管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逐步提升至82万吨/天;全面管控入河排污(水)口,对全市4433个排污(水)口实行全链条动态管理,确保排污口入河水质达标。
 “在源头治污中,我们创新实施COD低于25毫克/升、氨氮低于1毫克/升的‘枣庄标准’,倒逼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为保障大运河水质和区域发展预留了空间。”枣庄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王士昌介绍说。
 济宁市始终把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逐步探索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长治污工程链条、加严织密治理体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等新的治理模式,建立了全流域、全过程、全覆盖,具有北方河湖特点的深度治污体系。
 目前,济宁市煤炭、电力、机械加工、废纸造纸等行业企业全面执行接纳水体标准,实现对河湖水环境要求零影响。2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最严格的一级A排放标准,COD、氨氮指标接近Ⅲ类水标准。21家涉盐企业全部完成高盐废水治理,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在截污控源的基础上,各地纷纷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济宁市累计在南四湖湖区、主要河流入湖口、污水处理厂末端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74处,污水净化能力达90万吨/天。枣庄市台儿庄区在运河沿线建成10处人工湿地生态净化项目,每日接纳净化污水近10万立方米。
 自2020年以来,大运河沿线各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保持地表水Ⅲ类标准。一度河道枯竭、有水皆污的大运河,重现碧水扬波,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

 智慧管控,保障长治久清

 沿线闸口有无泄漏?两岸是否有污水偷排?河道是否有垃圾漂浮?在德州市德城区大运河畔,王海军眼神锐利,一路扫过各处“风险点”。
 王海军是大运河德城段专职巡河员,每日负责对运河沿线及沟渠水闸进行实地巡查,发现管网泄漏或水闸溢流等情况,及时协调有关镇街维修或封堵,杜绝污水直排河道。这项工作,王海军已坚持了5年,风雨无阻。
 德城区是大运河流出山东省的北大门。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德城分局副局长王继斌介绍,为保障大运河水质,当地利用现有河流布局优势,在汇入大运河的小庄沟、代南沟、闸子沟、三干渠等支流实施截污工程,将污水通过水闸、管道、泵站等输送至南运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改排至岔河。
 污水截住了,管护也要跟上。德城区不断加大辖区19家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超标、偷排等违法行为,实时掌握南运河第三店及岔河田龙庄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及时发现、解决环境问题,巩固辖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
 在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期间,聊城市结合气象预报、降水报告及水质等信息,对流域内重点断面开展雨前、雨中、雨后巡河检查和加密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
 济宁市将辖区所有涉水点源、40条入湖河流109个水质监测站等全部纳入智慧环保平台监管,扁平化指挥全市各级生态环保执法力量,实现治水24小时“线上线下”高效联动。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王鑫华介绍说,针对航道畅通和航运污染治理,济宁市采取了水系联通、生态补水等措施,大幅提升河流生态净化和通航能力。同时,持续推进航运污染治理,安装住家船生活污水收集桶3647个,现有营运船舶全部配备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装置,44家港口企业全部高标准建设了船舶污染物接转设施。
 枣庄市通过建立水源地、河流、工业点源等监测监控体系,实时收集河流水质、入河排污口、跨界断面数据,打造集在线监控、在线分析、在线管理、智慧研判、分析应用于一体的环保智慧大脑,实现对干支流监管一张网全覆盖。

 保护传承,实现千年愿景

 大运河是“流动”的历史,是“鲜活”的文物。
 今年4月,山东省印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围绕运河沿线5市,优化形成“一条文化主轴、四类功能区、五大特色片区”的大运河山东段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功能布局。
 “这是大运河的老河道,我们叫‘老运河’。这几年,通过治理,老运河不仅恢复了原始风貌,而且水清了,鱼多了。看我今天钓的这条大花鲢,够吃一顿了。”在聊城市临清市老运河畔,钓友王大爷欣喜地向记者展示当天的“渔获”。
 在枣庄市台儿庄区,按照“把水留下来、让水活起来、保持水常清”的理念,打造了以大沙河湿地、小季河湿地、赵村湿地、涛沟河湿地等为轴线的运河湿地公园,以退耕还湿为主题的双龙湖湿地公园,以及环城湿地水系,形成30公里运河生态走廊。依运河重建的5A级景区——台儿庄古城成为齐鲁文化新地标,精彩演绎着运河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
 在“运河之都”济宁市竹竿巷,“运河记忆”文化街区以水上游船的形式,串联起老运河、仿古街区运河南岸街步行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竹竿巷—太白楼街区、购物街区草桥口及时尚购物广场秀水城等多种旅游场景,成为这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
 在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在古运河畔西陈沟区域规划建设了占地21.5公顷的湿地公园,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成为德州城市发展重要的蓝色生态轴线、绿色景观长廊。
 在临清市,当地引大运河水,新建了城北水库,大幅减少了区域地下水开采量,缓解了超采引发的诸多生态环境和地质问题,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大运河沿线涉水企业积极做活“水文章”,为运河文化赋予绿色内涵。
 “这条红色的管线,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第一条中水回用管道,输水能力可达每日5万吨。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周边企业节约引水指标1500余万吨,节省水费3000余万元。”在山东国鑫环保德州市新生水厂,负责人朱培国指着地图向记者介绍,新设计安装的水源热泵机组,为厂区提供供暖和制冷需求,每年可节省用电量82万度。
 德州市南运河污水处理厂新上的尾水除氟项目,采取以聚合氯化铝为主的絮凝沉淀工艺,对尾水深度净化后,氟离子含量可降至1mg/L以下。在枯水期,这个项目每日可向大运河德州段生态补水两万吨。
 如今,济宁、枣庄等市正深化实施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水环境由“净”而“清”、从“清”向“美”,促进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德州、聊城等市正加快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项目,其中聊城市沿河而建的口袋公园正逐一揭开神秘面纱,德州市总投资逾20亿元的运河宜养社区、生态廊道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一幅水清岸绿景美、宜业宜居宜游的千里生态画卷,正在山东大地大运河两岸舒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