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2025年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培训班上,济宁市围绕大宗工业固废环境治理模式做法作了经验交流。 济宁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和化工产业集聚区,长期面临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盐等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量大的压力。近年来,受建筑、房地产等行业波动影响,大宗固废消纳渠道持续收窄,治理任务愈加艰巨。面对这一现实,济宁市迎难而上,大力整治历史遗留固废问题,持续拓宽处置消纳途径,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济宁路径”。
压实责任 打造遗留固废整治“样板间” 针对泗水县一处历时30余年、固废存量达136万立方米、占地180亩的历史遗留填埋场,济宁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克服治理难度大、工期紧张、资金不足等困难,果断投入约1.3亿元实施全面治理。累计清运固废136.84万立方米,收集渗滤液2830立方米,顺利完成新建填埋场封场工程,并于今年9月初提前完成全部整治任务。如今,原址已实现生态修复,呈现出河清岸绿、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全省乃至全国类似遗留固废问题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主动作为 开辟煤矸石井下充填“新路径” 济宁高新区紧盯煤矸石、粉煤灰处置难题,推动兖矿济宁二号煤矿井下充填项目落地运行。自今年6月试运行以来,已累计消纳煤矸石9500吨,预计首年处理量达15万吨。项目远期规划年处理煤矸石36.2万吨、粉煤灰2.8万吨,可置换压覆煤炭资源415.3万吨,预计实现总利润4.6亿元。该技术路径不仅有效控制地表沉降,降低生态修复成本超亿元,更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资源效益的协同共赢。 抢抓机遇 探索固废回填修复“新模式” 济宁市紧抓《山东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回填试点方案》政策机遇,在高新区接庄街道选取两处采煤塌陷稳沉区域,启动“固废回填+生态修复”联合试点,并成功纳入省级回填试点项目库。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预计每年可修复土地166.7亩,消纳煤矸石55.6万吨、粉煤灰27.8万吨,有效缓解高新区及周边区域煤矿、电厂的固废贮存压力。 济宁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工作部署,持续深化工业固废排查整治,不断拓展和完善“济宁路径”,坚决守牢环境安全底线,为美丽山东建设贡献济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