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的科学处置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作,通过压实责任、源头减量、拓展资源利用渠道等一系列综合举措,全力破解危险废物填埋难题,推动该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8月25日,全市危险废物填埋率降至34.22%,较今年3月初大幅下降18.8个百分点,资源化、减量化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监管“筑防线” 实现危废申报“应纳尽纳” 精准监管是做好危废处置工作的前提。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三个强化”,为危废管理筑牢坚实防线。 强化责任落实 制定出台全市危险废物填埋减量工作方案,明确各县(市、区)危废填埋量、填埋率逐年下降的具体目标,同时细化解决路径与保障措施,将责任层层压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地。 强化摸排纳统 结合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全面督促产废企业如实申报危废产生量,规范运行电子联单,确保每一份危废都有“身份档案”。针对自行处置利用的企业,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指导,帮助其补报危废产生情况。以嘉祥县蒂澳钛白粉厂为例,通过精准指导,该厂上半年成功补报废酸10639吨,有效避免了危废管理“漏报漏管”问题。 强化社会源监管 聚焦汽修、汽车拆解等社会源危废产生重点行业,先后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督促相关产废单位严格落实危废规范化管理要求,不仅规范了行业秩序,更让危废统计的“分母”有效增加,为降低填埋率奠定了数据基础。 积极引导“减增量” 从源头降低填埋类危废产生 从源头减少填埋类危废产生,是降低填埋率的核心抓手。市生态环境局从“转变处置方式”和“加强技术支撑”两方面发力,推动危废处置从“被动填埋”向“主动减量”转变。 在转变处置方式上,针对可利用或可焚烧的危险废物,工作人员主动对接企业,引导其改变传统直接填埋的处置模式。例如,指导高新区济宁重汽将污泥、汶上县汉峰新材料将磷化渣均改为焚烧处置,经测算,仅这两家企业,今年预计可减少危废填埋量217.27吨(其中济宁重汽67.27吨、汉峰新材料150吨),为全市危废填埋减量作出重要贡献。 在加强技术支撑上,积极加强与城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对生活垃圾焚烧企业、填埋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以科技赋能危废减量。任城区瀚蓝公司在指导下开展炉内脱酸试验,通过优化工艺降低锅炉烟气处理石灰用量,有效实现飞灰减量;泗水县海螺公司则通过合理调配垃圾掺烧比例,提升垃圾燃烧效率,从源头减少了飞灰产生量,为危废减量提供了技术范本。 聚焦飞灰“拓渠道” 构建资源化利用新路径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是填埋类危废的“主力军”,占比达80%。为破解这一难题,市生态环境局积极谋划飞灰资源化利用新渠道,推动危废处置“变废为宝”。 一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济宁海螺环保公司等具备条件的企业,抓住当前严控危废填埋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飞灰水洗协同处置项目落地,为飞灰找到“好去处”;另一方面,主动联合发改、财政、城管等多部门,共同筹划出台飞灰资源化利用鼓励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推动飞灰处置行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逐步构建“产、销、用”全链条协同的处置新模式。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持续深化源头严控、强化资源利用、推进科学处置,全力推动危险废物填埋减量工作取得更大突破,为全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山东贡献更多“济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