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持续优化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高质量实施“四减四增”行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低,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加鲜明。
济宁市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低效落后产能退出,完成齐鲁特钢(兖州合金钢)45万吨炼钢产能转移任务,全市2500吨/日及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特种水泥熟料和化工配套水泥熟料生产线除外)全部整合退出。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雁阵形”集群提升行动,梁山县稀土循环产业集群等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
稳步提升能效水平,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持续抓好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十四五”以来,累计关停退出30万千瓦以下落后小煤电机组52台,煤电装机占比较“十三五”末下降16个百分点。积极开展散煤治理和清洁煤推广,全市铸造行业工业炉窑全部改用清洁能源。
加速发展“多式联运”,交通用能更加清洁。充分发挥运河、铁路“多式联运”独特优势,2024年,全市共完成铁路和水路货运量7852.89万吨,同比增长22.82%。全市累计报废更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2198台,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非营运柴油货车16980辆,国三及以上和新能源机械占比达82.33%。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用地结构绿色科学。2024年,全市商品有机肥施用量23万吨,配方肥应用面积达659万亩。全面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先后争取10个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项目,获中央扶持资金3.235亿元,社会投资4.3亿元。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2850亩“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废弃矿山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