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新闻头条
济宁市在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发布日期:2025-10-31 09:33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10月29日,在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2025年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上,济宁市围绕重要生态空间监管、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了经验交流,济宁市系统推进生态保护的实践路径获广泛认可。

 济宁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重要生态空间监管、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持续扩增生态容量、筑牢生态基底,交出了一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亮眼答卷。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梁伟作典型发言

 健全监管机制,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在机制建设上,济宁市高位统筹,将生态空间监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重要生态破坏问题跟踪督办、月度分析推进。部门之间深化协同合作,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四湖流域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核查、协同督办”工作闭环,提升监管效能。强化市县联动,市直部门梳理生态破坏问题,形成交办清单,县级单位制定整改方案报审,并结合“四不两直”暗访保障问题整改实效。

 聚焦重点区域,严格生态空间监管

 在生态空间监管方面,建立审批监管联动机制,济宁市将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与项目审批挂钩,对未完成整改的暂停审批相关建设项目。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及“回头看”,今年以来整治自然保护地问题37个。同时,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与地面巡查,形成“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一体化监管网络。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成运行,南四湖站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济宁市通过邀请省级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执法水平,并起草曲阜生态保护相关管理办法,推进监督管理创新试点。

 摸清本底数据,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生物多样性保护上,2023年,济宁市率先完成南四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调查,摸清珍稀濒危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现状,建立物种名录与数据库。目前该保护区记录鸟类228种、陆生维管植物715种、鱼类70种等共计1549种生物。2024年4月,启动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对全市生态保护红线、49处自然保护地及重点河湖、城市建成区本底调查,记录物种2719种,包括维管植物653种、鸟类171种、昆虫771种,初步构建全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依托微山湖湿地建成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累计接待游客2.4万人次,开展研学50余场,入选国家及省级典型案例。邀请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专家来济指导,制定《生态质量指数(EQI)分工方案》,明确提升措施与责任部门,“十四五”以来全市生态质量指数稳步提高。

 推动系统治理,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系统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期间济宁市投入142.6亿元治理工业污染。同时,通过大气污染防治“十条工作线”、智慧环保平台及网格化监管,提升环境质量,全市28个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完成南四湖及23个湿地公园修复工程,共修复湿地20.37万亩、矿山6.78万亩。近年来,济宁市已有4个县市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济宁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生态空间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作出济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