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以“滴水穿石”的韧劲、“雷霆万钧”的力度,聚焦源头防控、系统治理、应急能力三维发力,织密土壤、固废、地下水“三位一体”防护网。从100%安全利用的建设用地,到39颗闪耀的“无废细胞”;从飞灰困境的破局探索,到地下水源的精准断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绘就“水清土净、无废城乡”的生态画卷。
一、聚焦土壤安全,筑牢生态防护堤
一是严准入强监管,守护净土家园。构建“部门联动+全链监管”双保险机制,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门信息实时共享,对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覆盖。创新“评审前现场督查”模式,严控三方调查质量,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保持100%。针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结果,动态更新4个优先监管地块清单,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实现污染地块管控率100%。二是压实企业责任,防控土壤污染。制定《土壤重点监管单位责任清单》,推动8家企业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定义务。通过“专家帮扶+靶向培训”提升企业自查能力,100%完成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并形成报告。开展首轮周边监督性监测,对重点单位实施“监测—排查—整改”闭环管理,从源头切断污染链条。三是强化风险预警,严控污染源头。强化对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环境的监督性监测,系统开展土壤及地下水质量评估,锁定潜在风险区域。对超标地块实施“清单销号”管理,紧盯2个超标地块落实精细化管控措施,确保2025年底前污染管控率持续稳定在100%,牢牢守住人居环境安全底线。
二、聚焦固废攻坚,筑牢“无废城市”防火墙
一是控风险强韧性,固生态承重墙。将241家涉危废企业纳入智慧监管平台,2025年上半年规范转移危险废物7634.52吨。开展“危废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对危废重点监管企业实施规范化评估,针对小微企业管理短板,开展机动车维修行业专项整顿,破解“贮存不规范、台账不健全”难题。二是创无废树标杆,育绿色新细胞。实施“无废细胞”培育工程,建成市级“无废细胞”单位39家,其中8家获省级认证,数量领跑全市。组建“美丽山东 无废同行”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宣讲、企业帮扶活动,营造全民共建氛围。投资8.08亿元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零填埋”,年处理量超30万吨。三是强智慧破盲区,筑固废治理基。创新打造一般工业固废全链智慧监管体系,依托“无废山东”智慧管理平台,将全市241家涉危废企业纳入省市固废系统管理。建立1800余份电子联单台账,精准掌握固废产生、贮存、转移及处置动态;同步开展大宗工业固废堆存场所专项排查,对59个重点风险场所实施“一企一策”立体化防控,全面厘清工业固废底数,为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基石。
三、聚焦水脉保护,筑牢地下水源安全防线
一是断污染溯源流,护地下水命脉。以兖州化学助剂产业园为试点,编制地下水断源整治方案。建立超标指标专项监测体系,将园区地下水数据实时接入信息平台,锁定污染扩散路径。督促企业实施源头防渗改造,打造“监测—预警—治理”全周期防控链。二是筑防线强应急,御突发环境险。启动化工园区突发水环境事件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兖州化学助剂产业园成功纳入省级“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针对储罐泄漏、危化品运输等风险点,完成59个重点场所排查整改。创新“应急预案管理一张图”模式,组织企业开展实战演练,获评全区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突出单位。三是布智慧防未然,练应急基本功 。全面推广“应急预案管理一张图”模式,督促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完善预案备案,实现应急流程可视化、处置措施精准化。高频次组织实战化应急演练,聚焦储罐泄漏、危化品运输等突出风险,磨砺部门协同与快速响应能力,锻造“召之即来、战之必胜”的生态安全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