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是我省第一大淡水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和输水通道,在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四湖治理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我省于2021年7月印发实施了《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系统推进流域治理保护工作。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南四湖流域综合整治三年攻坚战圆满收官,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力保护。在三年攻坚实践中,探索创造了很多流域治理保护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现将有关先进经验做法和模范事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坚持系统思维,积极推进高盐水治理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
南四湖流域入湖河流、湖区硫酸盐和氟化物浓度较高,流域范围内高盐、高氟区域分布广泛,地下水中盐、氟含量高,地下水直接补给河流,工业和生活源使用高硫、高氟地下水后排放都影响了地表水盐分。济宁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节点城市,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率先开展企业外排水全盐量、硫酸盐治理探索。
一是强化高硫酸水治理基础研究,为精准治理提供依据。委托高水平研究机构编制《济宁市南四湖流域涉盐指标污染防治策略研究》,探究南四湖流域超标原因,分析涉盐企业污染及治理现状,确定了“节水优先、结构调整、达标治理、综合管理”的总体治理思路。
二是以工业企业为突破口,推进源头减排达标。经调研分析,全市涉盐污水直排企业中,煤矿、造纸和电力行业是硫酸盐及全盐量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为此,济宁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治理目标和时间节点,定期调度治理进度。纳入治理范围的33家工业企业投资16亿元,在采取节水、回用、盐平衡等多种措施减少废水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膜法脱盐、蒸发结晶、电化学处理等技术路线治理外排水。
三是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逐步置换高硫酸盐地下水水源。充分利用水资源配置网以及水源工程、引调水及水网连通工程、调蓄工程等现代水网工程,大力推进水系连通,开展引汶、引黄等工程建设,实施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等水系连通工程。加大地表水利用力度,城区长江、运河地表水厂先后建成投入运行,现地表水供水量达5万立方米/天,逐步减少高硫高氟地下水使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济宁市节约用水条例》,修订《济宁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制定《济宁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关于贯彻落实“四水四定”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2022年以来,全市超采区累计封填机井162眼,压采浅层地下水88.96万立方米、深层承压水1387.80万立方米。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21.10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7.34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21.2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19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5.31%,雨洪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2.24亿立方米。
四是实施“截蓄导用”工程,控制入湖总量。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曲阜市、鱼台县、济宁城区、微山县、金乡县、嘉祥县、梁山县等7处截污导流工程,调水期间截蓄中水不进入到输水干线,全部就地利用。结合“截污导流”工程,统筹污染治理、湿地净化和再生水回用等各项措施,对硫酸盐入湖量较大的河流“一河一策”进行治理,对河流排泄入湖进行精准调度控制,降低对调水水质的不良影响。针对硫酸盐指标探索实施针对性措施,推动开展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