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新闻头条
新时代生态文学要服务“国之大者”
发布日期:2024-05-26 09:12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生力量,生态文学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由来已久且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扩充的文学类型,同时,也提供了观察理解世界、自然的新方式。《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夏季走过山间》等“自然美文四部曲”,揭示了工业革命时代的生态危机,曾引发文学界和社会其它各界广泛关注。在我国,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生态文学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门类,并于新时代以来逐渐形成“现象级”文学景观。繁荣发展新时代生态文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际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到明清士人文理哲思,都致力于书写人与万物的关系。魏晋起始,垂传至今的山水田园诗,则是专门的生态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薪火相传的绚烂图景中,最为璀璨的经典佳作,都从自然世界吸纳光华,体现中华民族对生存环境的伦理思考和同生共荣的深刻认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宝贵传统充沛滋养着现当代文学,在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拥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绿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是新时代文学创作、出版和评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文学,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反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念和绿色发展成就的文学。它要胸怀“国之大者”,发挥文学独特作用,具有充盈鲜活的时代话语,凸显现实的指向意义,承担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使命。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表现主题,以催生生态文学经典为创作旨归,其价值和意义也必将从文学浸润影响到更广大深邃的天地。

 为强化对生态文学工作的统筹指导,更好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新时代生态文学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2023年5月19日,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作协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感人故事、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4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方向,并从6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新时代生态文学的具体举措。《意见》强调新时代的生态文学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伟大实践,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生态文学,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思想基础、凝聚奋进力量。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波澜壮阔地展开,为广大作家提供了丰富素材和丰沛灵感,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和传播大有可为。中国作协和生态环境部深化合作,连续多年共同举办文学活动、文学论坛,开展“大地文心”主题征文,组织作家走进山西、辽宁、山东、重庆、四川、云南、青海等地采访,见证记录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非凡成就和生动事迹。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协已先后联合青海、辽宁、内蒙古主办三届中国生态文学论坛,推介生态文学好书;各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作家协会加强统筹谋划,把生态文学发展纳入日常工作,为生态文学研究与创作走深走实提供支撑和保障;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各类文学活动明显增多,广泛带动作家、评论家、期刊杂志以及图书出版等各方文学力量走进生态文明建设现场,百花齐放,佳作频出,形成文学创作的良好生态。

 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国之大者”,推出更多饱含生态文明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学作品,成为文学和生态环保领域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新时代文学当从以下几方面发力,服务“国之大者”。

 一是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伟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这一思想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重大原则、目标任务、建设路径等进行了全面谋划,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责任担当,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提供了根本指引。

 新时代生态文学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广大文学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积极承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新使命,厚植青山绿水情怀,用文学平易近人的方式传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沉的理性力量,以手中之笔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作为新实践新探索。

 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和国家治理的高度,为新时代生态文学开辟了更为宏阔的格局,也为生态文学的表现领域,提供了明确指引。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以生态文学创作成果助力新质生产力向全社会传播。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人民的学生”,将优秀成果奉献人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生态文学围绕人民至上的价值定位、紧紧依靠人民的价值要求、不断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回应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所想所盼,讴歌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所做所为,生动展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新时代生态文学以“文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不仅描画江山壮丽,更歌颂人民豪迈,将人民作为表现主体,为人民的生动形象塑像、为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立传,以文学的方式深入人民中去,寻找生态文学的源头活水和未来航向,用美的眼光、美的标准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生态文学精品力作。文学天然具有凝聚共识、传递光明和力量的势能,可以感召人、凝聚人、鼓舞人,中国作协动员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宣传,争当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知名作家受聘担任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为生态环保工作建言献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阅读、创作、阐释、传播生态文学的热情,发挥文学力量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大力推动生态文学成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3年8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公布,新时代文学迎来新的丰收,也是新时代生态文学成果的重要展示。多部获奖作品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杨志军的《雪山大地》写当地沧桑变化,也写三代建设者辛勤耕耘、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表达了人、动物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客观规律与哲学观念;乔叶的《宝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常”与“变”的平衡中诗意书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乡亲富起来家乡美起来的典型;刘亮程的《本巴》展现草原游牧生活壮阔图景,用自然的视角、哲理的思考去追寻人类命运。这些体现时代高度的长篇小说,洋溢着生态关怀、文学理想,构筑起生态文学新的风貌和景观。近两年来,中国作协推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重要举措。入选作品中涌现出关仁山《白洋淀上》等多部生态文学力作。生态、文学两者双向互动、水乳交融,打开作家书写崭新空间,生态文学已成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作协将打造更多生态文学创作和展示平台,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面向不同受众的生态文学写作者提供更多机会,从创作评论、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对生态文学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文学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文学生产全链条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不断更新迭代的媒介环境,同样深刻影响新时代文学生产。中国作协调动各方力量形成联动机制,持续巩固和营造有利于生态文学发展的良好环境。2024年1月,中国作协主办的《人民文学》杂志联手“与辉同行”直播间,销售2024年全年《人民文学》近198万册,显示出新时代文学广泛的读者接受度,其中31~35岁读者占比最大,充分说明年轻读者对文学的热爱。《人民文学》每年两期生态文学专刊,推动生态文学更活跃地融入现代传播格局,让更多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佳作脱颖而出。

 四是在守正创新中激活生态文学的时代价值,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生态文学提供了坚实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并用生态文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生态文学肩负着双重任务,更要做到守正创新。守正,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生态与文明辩证统一;创新,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脚踏实地的生态文学探索,为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贡献力量。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指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生态文学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全国文学界特别是生态文学作家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创作增添了动力。

 今日之中国,万类繁盛,生机盎然。新时代生态文学,天辽地阔,根深叶茂。新时代文学服务“国之大者”,广大作家积极回应时代呼唤,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提升作品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创作出众多扎根祖国大地、深入人民精神世界、引起广泛思想共鸣的优秀作品,其中生态文学作品以卓有成效的开拓,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新范式,成为世界文学百花园中的亮丽风景。

 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为生态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文学的根应深深扎向人民和土地,广大作家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自觉将文学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去思考,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广大作家奋力书写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史诗性创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中汲取灵感和养分,将人民群众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场景、奋斗实践更加全面、立体、深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篇章,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献上深情礼赞。广大作家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胸怀创造经典的抱负、勇攀高峰的自信,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厚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人文情怀,热忱描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生态文学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学类型,广大作家以“泰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细流,所以成大也”的胸怀,去关注和学习当下新的理论,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一线,积累鲜活真实的素材。新时代生态文学充分吸收世界生态文学的最新成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大格局,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向世界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为全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路径。

 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新时代生态文学将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积极服务“国之大者”,构建生态文学话语体系、表现形式、精神脉络、风格特色,绽放出无穷生机与无限光彩。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