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新闻头条
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调研组来济宁检查指导工作
发布日期:2013-01-29 17:12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1月22日至23日,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刘国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司副司长徐子恺率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工作。省环保厅副厅长葛为砚,副市长田志锋,市政协副主席陈颖,市政府原特邀咨询张生贤陪同检查。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全市一盘棋,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完善“治、用、保”防控体系,提升整体治污水平,在“治”上,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大力度、全方位、严标准深化水污染防治;在“用”上,重点是抓好再生水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在“保”上,主要是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着力打造生态屏障,提高水质净化能力。规范湖区渔业养殖模式,积极发展“净水渔业”、“生态渔业”,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开展航运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船舶升级改造,大力实施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切实加强船舶防污治污能力建设,从源头上减少航运带来的污染。秉承生态循环农业理念,组织开展限用化肥、农药“两减三保”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实施南水北调沿线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积极开展畜禽“退村进区”和示范创建活动,着力提升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坚持防控紧密无缝结合,强化源头风险控制,严格落实新、扩、改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规范企业环境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强化预警处置能力,持续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不断健全市、县和企业三级应急预案,定期开展跨区域应急演练。境内水质整体基本恢复到80年代初期水平,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提前两年实现了省下达的重点河流恢复鱼类生长水质改善目标,济宁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流域治污工作先进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主流新闻媒体,相继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栏目对济宁市南水北调治污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截至2012年底,我市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的119个项目已全部建成;全市13个入湖考核断面全部实现达标;南四湖内5处水质监测点位全部达到规划水质目标;全市各监控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较2011年底降低22.3 %和43 %。
   调研组在听取全省、全市有关情况汇报后,实地察看了老运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老运河西石佛断面水质、洸府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洸府河东石佛断面水质、洙赵新河喻屯断面水质、老万福河人工湿地、邹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邹县电厂再生水回用工程、新薛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乘船查看了南四湖下级湖渔业养殖污染治理情况和南四湖水质,对山东省特别是济宁市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治污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调研组认为,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位、措施得力,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把“确保一泓清水北上”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将治污责任层层落实到各县市区和重点污染企业,坚持“治、用、保”并举综合治理流域污染,扎实建设环境安全防控屏障,努力构建环保工作大格局,不断提高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南水北调沿线治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希望济宁市进一步深化治理措施,继续坚持和深化完善治污思路体系,巩固提高重点流域治污成果,不断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过境水质安全。(市环保宣传信息中心 高 明)